文化馆新闻
凝聚文化合力,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
来源: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作者:王涛 发布时间 : 2019-11-18
243
2
0

11月14日,由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岭南书院、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联合主办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简称“全国十二届国展”)深圳入展作者宝安分享会在一雍美术馆举行。入展十二届国展的13位深圳艺术家和2位生活在宝安、工作在外地的入展作者分享了创作心得和入展感想。微信图片_20191119102821.jpg

全国十二届国展深圳入展作者与相关领导合影


分享会上,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明军表示,作为“深港文化之根”,宝安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征程中,要主动抢抓机遇担当起更大的历史重任,尤其是在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方面,文艺工作者既要看到取得的辉煌成就,更要看到发展中的短板。希望借助此次分享会,各位入展作者实现艺术、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形成文化合力,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


今年“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前夕,为备战国展,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精心策划组织了第三届本土中青年书法提升工程,专门请来曾经多次担任国展评委的专家对全市80多名青年书法骨干作者进行创作指导和作品点评。最终,王道国、王永耀、江中元、刘鹤飞、余德、杨锋、秦善舜、袁庆华、董文科、龚万正、蒙仁甲、彭双龙、廖伟夫13位深圳作者的16件佳作入展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其中,王道国、彭双龙、董文科各有2件作品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每四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是我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分享会上,各入展作者畅所欲言,分享自己作品的创作心得和入展感想。分享会结束后,大家还进行了笔会创作。

微信图片_20191119102915.jpg

笔会创作


入展作者感言

王道国

在经历了十一届国展“过关斩将”最终获奖的鏖战后,我决定不再参加“竞技书法”活动。直到截稿的最后几天,书法圈异常热闹,我被很多同道邀去一起交流看稿,在一次又一次的观摩研讨后,我突然有了“临阵挂帅、再上沙场”的冲动。经过数次的书写及调整,一件行书作品《孔子手书赞》终于定稿完成,顿觉神清气爽。我立刻又有了再创作一幅草书作品的念头。

彭双龙

我自习书以来,尝作小字,近年来多写大字行草,以壮气象。此次入展的草书和隶书作品均为八尺大字,草书作品内容为文天祥写颜真卿的一首诗,我本不善草书,何以得草意?大概是因为文天祥诗中气象感染了我。隶书作品内容为自作诗颈联,追求厚重古朴之意。近来作书,想追求黄山谷“想初盘礡落笔时,毫端已与心机化”之境。

董文科

我创作的内容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篇,约千余字。我按预想形式打过草稿,纸张准备的是福建老玉扣,早已裁好大小。风格决定靠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再加一些宋人意趣,用笔偏向厚重朴拙一路,章法上也结合游记内容,尽量追求自然。定稿后,虽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仍决定寄出,因为已尽全力,结果便顺其自然吧。

秦善舜

对于行书参展,我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决定参展后,还是像平时一样临帖找感觉,试用多种笔、纸,熟悉并选择更适合自己风格的笔性、纸性,同时对作品的形式反复进行思考,最终还是确定自己最擅长的形式,小行草四条屏。写了两次样稿后,似有得心应手时便正式动笔。没想到就这样入展了,印证了东坡先生“无意于佳乃佳”的至理名言。

廖伟夫

本次入展的楷书册页选取的内容是历代山水题画诗。我书写这类小行书或楷书作品比较随性,单页书写内容独立,也比较容易把握,相对也更加自信。风格也是日常状态,没有刻意往哪一家靠的想法。选取的材料是陈年的百花笺,磨老墨,淡雅秀润,走笔舒适,基本是我想要的书写效果。

刘鹤飞

3年前,书法只是业余爱好而已。经过近三年集训学习,让我的书艺走上了正轨。此次入展,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勤于临帖,还要勤于创作。勤于临帖可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勤于创作是对自己临帖的应用和学习检验。至于投稿有没有入展已经不是很重要,入展了是肯定,不入展是鞭策,说明还要再努力。

王永耀

创作过程之中,我本想用墓志风格写长篇中楷,转念一想,现在各个场合墓志风格作品丰富,高手也多,便改写小字。读书时由魏晋到近代各种风格小字,我都有临习。毕业后,六年未曾写过小楷,忽然提笔,也是感觉生疏杂乱。经得几位老师点拨,我梳理重写,抱着重在参与心态。最终入围,除了欣喜之外,更多的是惶恐,因为我资历尚浅。

谢汉仁

为何参赛?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均有多种答案。为了获取名誉?为了检验实力?为了他人之期许与回报?于我而言,只有两个字,突破。由小字而大字,是一种挑战;由单一风格向综合体现,是一种挑战;由鸿篇巨制至简约宏阔,更是一种挑战……这都是在艺术“知不足”面前匍匐敬畏又精进不已。

龚万正

日常临习过程中,我多以米元章、陆柬之等笔意佐之,为的是追求高古而俊迈,温润静谧而不失洒脱之意,但是仍需要加强对古人经典法帖的临习思考。入展的作品偶有跌宕,但多平和之意,力求作品整体上古雅不失灵动。此次侥幸入展,接下来继续醉心翰墨,砥砺前行。

蒙仁甲

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小斗方作品,于是立马做了决定,以斗方拼接的形成来迎接这次国展。在创作中,我对于字法的正确使用和文字的审读方面,都认真做了功课。最终入展名单出来,能幸运入展,可谓欣喜若狂。因为这是第一次以行书的形成入展国展,这给予我极大的信心。

杨锋

厚古不薄今,碑与帖的交流,使我对行草书的学习与创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从二王入手,对米芾、王铎等大家都有涉猎。本次投展作品力求化复杂为简洁,化板滞为生动。在墨法、章法诸多方面都找到了最佳契合点。正如书圣所云:“须得意,书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也。”

袁庆华

在创作作品之前,我对使用何种书体创作及形式、使用材料、内容的选择都进行了准备。那段时间,我写行书较多,故决定用行书来进行创作。我比较喜欢绢的书写质感,所以书写材料选用了绢。我喜欢写苏东坡题跋,因其篇幅适宜,易于章法布局。

周正

小时候曾见过父亲的名章,是那种机器雕刻而成的,出于对印面文字为什么是反的就拿出来印上一印,当红色的“印蜕”出现时,让我非常着迷。随着年岁增长,愈发了解篆刻艺术的魅力,心生欢喜……喜闻十二届国展有我的名字,内心无法平静。

江中元

书法投稿参加比赛像演员舞台上表演,要想成功各方面都要照顾到,纸张,形式,内容,务求协调而有内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书法也一样,找准方向后,大量的临帖书写必不可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边练边调整,多思多悟。

余德

十二届国展的作品当时听了彭双龙老师的建议,在章法和形式方面做了调整,后面以董其昌的风格及手卷的形式,7横条拼成一幅八尺竖式的作品。以后,在书法的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要以学习古人为目标,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