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独特的自制糕点
深圳市级
2592
137
0

深圳特区成立以前,在现在福田区的范围内共有十五个村落。村民们大多是南宋到元明时期,从中原及福建、江西等地逐渐迁移而来的。几百年来,他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尽管在历史上大多数村民的生活都十分贫困,但是他们具有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热爱生活的美德。凭借丰富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尽力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更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为他们提供了物质条件,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消费习俗和手工技艺。在各种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他们能以精湛的技艺,做出多种多样具有独特风味的糕点来。

一、 名称:炒米饼


制作及食用时间:农历春节

原料:大米、黄糖、白糖、花生米、椰子丝

制作工具:大铁锅、木斗、石磨、大瓦缸、木棒、木模具、木锤、粗沙

制作工艺:

将大米用开水烫一下,捞起、沥干,放到大铁锅里炒到金黄色。要分次炒,每次最多只能炒两碗,不能炒得太多,否则炒出的米达不到质量要求。将炒好的米放到木斗(一种木制容器)里,用干净布盖上,保持干燥。待全部炒完后,再用石磨磨成粉。

将黄糖放入锅内,加少量水,文火烧开,可以放个蕃薯在锅里,既可以防止糖份挥发,又可使糖水平稳沸腾。

把米粉和熬化的黄糖放到大瓦缸里,用一根一米多长,直径10厘米左右的木棒用力搅拌均匀。

把花生米炒熟、去皮、捣碎,用细筛筛出细粉备用。

用勺子把拌匀的黄糖米粉放进用木头刻成的模具里,加入花生末、白糖、椰子丝,和匀压紧,用木锤捶紧,然后取出来这就做成了炒米饼的半成品。

在锅里铺上粗沙,沙上放一个用铁丝制作的长筛子。把做成的炒米饼半成品一个一个放在铁筛里排列好,然后盖上锅盖,用文火烘烤15分钟左右,炒米饼就做成了。炒米饼香、甜、脆,可做成心形、桃形、圆形等各种形状。也可在制做时把两个饼用线连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边吃边玩,别有风趣。

二、 名称:煎堆

食用时间:男丁出生后举行点灯仪式时和男子结婚时。

原料:糯米、糖、植物油。

制作工具:铁锅、木锤、漏勺、石磨。

制作工艺:用石磨将糯米磨成粉备用。

先取少量糯米粉,用冷水揉合成糊状。将糖和水放入锅中,溶化、煮沸,然后把糯米糊用勺舀起来,均匀的铺开放入沸水中,煮成块状捞起。分别将每一块煮好的糯米糊放进干糯米粉里,用木锤搅拌匀,再用手一个个搓成团,中间做成空心,留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小口,像吹气球似的吹大后立即收口,再放进油锅里炸,因里面的空气受热膨涨,会越炸越大。这时要特别讲究火候,不让它炸裂,要用铁丝漏勺不断小心地翻动,炸成金黄色后用漏勺舀起来,冷却后就可食用了。

三、 名称:清明仔

食用时间:清明节

原料:糯米、粘米、花生、盐、糖、葱、香蕉叶、梧桐叶  

制作工具:铁锅、蒸格

制作工艺:

将糖、盐、葱、油混在一起煮,煮到糖溶化后起锅,加入糯米、粘米搅匀,用手搓成汤圆大小一个个的圆球。将香蕉叶或梧桐叶剪成圆形,每张上面放上几个米团,放在锅里盖上锅盖,蒸熟则成为了清明仔。清明仔味咸甜而香。

四、名称:茶果

食用时间:一年四季

原料:糯米、绿豆、花生、油、葱、盐、糖、爆米花。

制作工具:铁锅、筷子、蒸格、石磨。

制作工艺:把糯米用石磨磨成粉,边加入少量沸水,边用筷子搅成米粉团,作皮用。

咸味的将绿豆以水浸泡去皮,蒸熟、捣碎,混合花生、油、葱、盐、做馅,包在皮里,封口蒸熟。

甜的要在皮里加入蕃红粉做成红色。用爆米花混合花生米捣碎,加糖做馅,放入锅内蒸熟。

将香蕉叶剪成圆形,把蒸好的茶果放在上面,再抹上一层油,即可食用。


五、 名称:手粉

食用时间:农历7月14日祭祖用。

原料:糯米、粘米、白糖、花生。

制作工具:石磨、大铁锅、蒸盘。

制作工艺:

将糯米、粘米以3:7的比例混合,用石磨磨成粉。加入白糖和花生,搅匀后放三个小时,以使米粉充分吸入糖份,再用双手搓,让所有的原料混合得非常均匀,然后放进一个方形的大蒸盘里,蒸盘里有格板,把蒸盘分成了36小格,米粉放进去后,便变成了36小块。将蒸盘放进大铁锅里,隔水蒸半小时即可。

蒸好后,再用木头刻成的“寿”字纹章,蘸上蕃红粉,盖在每块手粉上,既好看,又有祝福的意思。

深圳特区成立后,村民们富裕起来了。一般都不再自己制作糕点了。即使需要,也大多去市场上购买。糕点制作技艺也逐渐濒临失传。



关闭